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从线上回归线下?好问角让AI家庭医生入驻智能音箱
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是去医院要长时间排队,该怎么办?网上咨询回答不及时,不能像和医生一样面对面交流?诸多痛点的根源,都是医疗资源不均衡。
这促使了各类玩家入局,去年平安好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上市,互联网医疗赛程已然过半。另一方面,行业泡沫开始破灭,今年3月,更有腾讯内部孵化上线三年的腾爱医生正式关停。
传统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还走得通吗?互联网医疗的新趋势是从线上回归线下?还有什么新模式值得看好?
36氪近日接触到的
「好问角」
,就是赛道上的一名新玩家。与IBM沃森的产品相似,该平台让人工智能担当家庭医生的角色。「好问角」的做法是,在智能音箱的对话场景下,让AI代替医生提供24小时的、免费的医疗咨询,解决用户的医疗困惑(预问诊服务),还可以将病人引导到合适的线下医院就诊(导诊服务)。
目前「好问角」已经入驻了小米、百度、京东的智能音箱,想用AI语音交互的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线上问诊这个赛道,已经有像微医、丁香医生、春雨医生这样的产品出现,那么「好问角」为什么还要进入这个赛道,它的差异化在哪里呢?
该公司表示,传统模式的入口是APP,医患之间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交互,这种交互方式决定用户多为年轻人。而「好问角」采用语音交互,可以接入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移动设备等等,更合适老年人、孕妇群体,尤其有利于覆盖三四五线城市。
除此以外,传统模式还有一些弊端,例如政策规定首诊必须在线下进行,患者第一次看病还是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平台提供的医疗服务通常是不持续的,用户的长期黏性有待增强。
基于此,「好问角」创始人陈绪平认为,传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患者和医生的之间的黏性不强。
「好问角」的核心是用“AI预问诊”替代“医生咨询”,提供实时、免费的专业医疗咨询。该公司认为,AI医生能够解决医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24小时实时答复患者;患者和AI医生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因为AI医生只有一个,可以有权威机构背书,有利于统一的品牌建设,不像O2O模式下医生的品牌形象是各自分散的;AI语音交互比APP更接近医生与患者的交流状态,更适用于老人、孕妇和三四五线城市。
当然,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关键来自于AI医生的专业度。目前,「好问角」AI医生已支持300多个常见病症复杂诊断问答,支持2500个病症的专业知识问答。知识图谱方面,已覆盖80%的常见病,可以做到准确推理并诊断用户的症状。
现阶段,该公司把重点放在AI医生的研发上。预计到2020年初,「好问角」AI医生的水平将相当于一个10年经验的全科医生。
商业模式上,AI医生预问诊的核心是吸引C端流量,在获取足够的流量和黏性后,平台提供导诊服务,将流量链接到线下资源。盈利来源是B端导诊服务和C端增值服务,B端目标用户包括医疗机构、养老、体检、智能设备厂商、公共卫生等等。
基于政策法规的规定,该公司认为,至少未来5年内,有效的看病场景一定是在线下的。线上的功能应该是解决患者的疑惑,告诉患者下一步该怎么办,而不是真正看病。因此建立了这样的模式,把患者和线下资源连接起来。
分级诊疗政策红利下,市场的确有更强烈的导诊需求。三甲医院不缺流量,基层医院则有强烈流量需求。「好问角」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的全新医院评价体系,把附近的资源有效连接起来,增加导诊效率,也能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
「好问角」从2019年1月开始试运营“AI家庭医生”,上线小米、百度、京东的智能音箱,在没有做任何主动推广的情况下,已获得超过2万名用户,每天新增300人。该产品还可以接入其他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家庭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
核心团队方面,创始人陈绪平曾任支付宝首席金融架构师、“双十一”分布式支付架构的总设计师、上市公司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在AI中文语义理解、专家心智模型领域有超过15年的积累和经验。合伙人龙成江是专长于计算机视觉,是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兼职教授。合伙人武文具有十多年在人工智能及其和医疗交叉领域的产品研发资历,曾任西门子医疗项目经理、微软AI教育产品开发带头人。合伙人孙宇浩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合伙人吴宏锦曾任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鳌国际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目前,「好问角」正在寻求融资,计划融资额达3000万元,拟出让10%-15%的股权(依据投资者战略资源情况确定)。该公司种子轮资金由创始团队自身出资。
在AI家庭医生展开布局的已有不少企业,36氪此前曾报道过Babylon Health、Ada Health、Your.MD、Buoy Health、慧医大白等等,它们都相继获得了融资。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