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门专题 工商财税企业专题 国常会力挺小微企业,再安排3000亿支小再贷款为其加“油”
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压力。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其中,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去年以来,银行作为金融主力军,陆续将延期还本付息、减税降费、稳企稳岗、普惠金融等多项帮扶政策落地。得益于此,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5月份新发放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4.9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中小微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从供给端看,原材料购进价格仍处于高景气区间,只是扩张速度放缓,PPI出现圆弧顶特征,这些都意味着小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从需求端看,8月新订单指数下滑1.3个点至49.6%,疫情暴发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这意味着下游的需求有所萎缩。双重压力之下,官方小企业PM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财新PMI在8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至49.2%,2020年5月以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以下。”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看来,中小微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
此次国常会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问题,在用好已出台惠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具体而言,首先是加大帮扶政策力度。会议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有特定用途要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的信贷投放。
支小再贷款发放对象则包括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王文静表示,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即相当于银行可以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3000亿元贷款,然后把这些贷款抵押给央行,从央行申请再贷款,让央行再释放出额外的基础货币。
近年来,小微、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央行在推动支小再贷款规模持续提升的同时,相关利率也不断下行。
2018年10月,人民银行创新支小再贷款“先贷后借”报账模式,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等额向人民银行申领再贷款资金,该模式实施后逐步推广运用到了各项再贷款工具上。
2020年为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支农支小力度进一步加大。1月31日,央行向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了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2月26日,为支持各地复工复产,央行增加了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共计5000亿元;4月20日,央行再次增加涉农、小微和民企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
在此前的调研采访中,不少受访企业主均对记者表示,再贷款政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曾撰文指出,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资金运用有明确的投向和利率要求,能够将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中涉农、小微企业等政策支持的特定领域。他还指出,再贷款创新采用“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直达性、精准性。
惠企政策到期后如何接续
在市场看来,外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仍存压力,国内小微、民企和农村经济实体面临的流动性和融资困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继续存在。
会议强调,完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推动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标准化票据融资,人民银行提供再贴现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
王文静认为,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融资,即鼓励银行通过贴现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然后再由银行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缓解企业的占款压力,只需要在银行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申请开立汇票,并通过贴现融资;对银行来说,贴现的风险相对较小,而通过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话,也不会占用太多信贷额度。
会议同时指出,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和适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提高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
2020年,为具体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尤其是资金到期还款压力和因缺乏担保品而贷款难两大痛点,央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目前,这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期限至2021年底。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说,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前高后低”,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如若收缩趋势没有得到改变,下半年信贷平稳增长则面临一定调整。在此情况下,支持企业的相关政策不应贸然退出。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稳定企业的信心和预期。
王文静则表示,相关的政策储备包括明年财政政策的前置,如将一部分专项债额度前置到两会前发放等;对于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保持连续性,如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今年底到期后再继续延期;根据形势需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政策利率等。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