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10月11日电(记者 蔡国兆 孙飞)不久前,“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在深圳签约揭牌。不到1年时间,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宣布在深圳组建实验室。“诺奖”得主扎堆的同时,一大批高端学者也不断涌入深圳。他们的聚集,不仅是为科研成果“落地结果”,更是为探寻更前沿、更尖端的领域。
深圳,因此而改变。这座中国南方城市,正大步迈向创新“引领区”。
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地
9月下旬,深圳大鹏新区宣布与深圳大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等签约,合作共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
至此,深圳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已达5家。2016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合作成立研究院;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深圳组建激光照明实验室;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我们正积极协商,计划结合优势学科、社会需求、未来趋势的考量,引入更多诺奖获得者领衔的科研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说。
诺奖得主“扎堆”背后,深圳已成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地。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近年累计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6个。深圳市人社局的数据,引进留学人员连续3年增幅超40%,呈直线上升趋势。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面前,深圳正努力抢占先机、勇当尖兵。”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因产而立,因才而兴。随着国家基因库建成投用,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578家,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
独特生态体系
“我们有一流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能够保证成本,将来这些科研成果可以造福世人。”马歇尔在谈到实验室设立初衷时这样说。
珠三角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效能优势,是不少专家、学者选择深圳的动因。近年,深圳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领域搭建了16个专利联盟、147个技术服务平台;至2016年,全市VC/PE机构近5万家,机构数和管理资本总额均占全国1/3左右。
在深圳,只要有“idea”,就可以一天之内,见到南山区的技术“大拿”,与前海的投资人会面,联系华强北的生产商。
在深圳,只要有“idea”,从设计到采购再到生产集成,快的话一周内就能拿到样品。这个周期在很多地方至少要一两个月。
“这是一个不断催生创新活力的生态群落,拥有独特创新生态链和生态体系,‘引力’强劲。”吴思康说,这一体系的形成与深圳一以贯之的市场化道路有关,政府搭好平台提供好服务,市场主导,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
正因如此,深圳近年商事主体新增量达百万数量级,全国城市居首,年均经济增速近10%。
正因如此,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正因如此,深圳诞生出“意念控制”无人机、能弯曲的柔性手机、能抵御台风的气膜建筑……各种“异想天开”的“未来”产品,频频“爆发”。
不久前,从纽约州立大学回国发展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陈长汶认为,因理念、机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圳在创新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引领区”的远见投资
2016年,深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7.6%,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6.6%;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49项,增长53.7%。
“近年深圳培育了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初现裂变式创新态势。这是一个新起点。”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站在新起点上,深圳往何处去?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10亿美元,研发占比14.65%,超过苹果公司。
深圳尽管尚未攻入创新“无人区”,但已走向“引领区”。
马歇尔说,希望最终打败幽门螺杆菌。科比尔卡说,很多疾病需要创新性药物,希望能实现突破。在这些选择了深圳的顶尖科学家眼中,吸引他们的事业是领先的、甚至超前的。
“不仅是成果产业化之地,而是更多源头创新、前沿科技诞生地,这是科学家们对深圳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宝亭说。
迈向创新“领先区”,政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瓦谢尔表示,对未来有远见的政府,才会去对这些结果未知的科研项目进行投资;诺奖得主实验室,就是政府对未来有远见的投资。
“迈向创新‘引领区’,需要更多市场化坚持,也需要更多类似‘有远见的投资’。”郭万达说。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