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工商财税   减税降费 | 实打实硬碰硬落实减税降费 近2万亿减税降费制造业最受益

减税降费 | 实打实硬碰硬落实减税降费 近2万亿减税降费制造业最受益

发表于:2019-03-14 关注 

实打实硬碰硬落实减税降费 企业增活力股市添动力

1.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已然不少,今年在这个基础还要再减50%以上,确实算得上超预期。“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减税幅度之大,连工信部部长苗圩都坦言“出乎意料”。

  全国两会已经接近尾声,公众对“减税降费”的关注度依然不减,关注方向则开始从“减哪些税费”转为“如何落实”。

  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3万亿元和2万亿元这两个数字特别让人振奋,前一个是去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数,后一个是今年全年要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的金额。减税降费位居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的第一大项的前3个小项,可见对此项工作之重视。

  1.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已然不少,今年在这个基础还要再减50%以上,确实算得上超预期。“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减税幅度之大,连工信部部长苗圩都坦言“出乎意料”。


减税计划已出,公众关注如何落实。上周,财政部部长刘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财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精心组织,不折不扣地落实。而在12日的部长通道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再次被问及落实问题。王军的回答斩钉截铁:税务部门必须把减税降费实打实、硬碰硬地落地,欢迎进行实打实、硬碰硬的监督。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降税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稳定市场预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政府收入的“减”将换来企业效益和市场活力的“增”。

  一是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成本。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面临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降税费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给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可以增厚企业利润,尤其是对于竞争充分而又利润率低的制造业来说,降税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又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创新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可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表面上看,大幅降税费会使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以至于刘昆部长都说要当“铁公鸡”,要打“铁算盘”。但从长远看,“放水养鱼”中放水是手段,养鱼是目的,活水养肥鱼,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会扩大税基,最终能够实现实体经济与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四是有利于扩大就业。中央提出经济“六稳”的第一条就是稳就业,今年还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而制造业企业和小微企业一直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今年的减税降费导向精准,力减制造业、小微企业、工薪阶层的负担,“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这一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利于扩大就业,提振内需。

“放水养鱼”给广大市场主体注入了信心、激发了活力,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有专家测算,在减税费的2万亿元中,由增值税税率降低带来的减税约有8000亿元左右。而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比超过60%,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这一比重更高。对于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相关上市公司来说,将更受益于减税降费政策,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了,资本市场将更有活力。

  近期股市的上涨特别是创业板的上涨,其中因素很多,但减税费后业绩预期的改善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最近就有公司表示,已经开始核算减税费对业绩的影响。相信到今年报表公布时,“放水养鱼”将取得明显效果,投资者将会看到减税降费在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体现。

近2万亿元减税降费 制造业最受益

主持人沈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具体能得到哪些政策红包?与工薪阶层切身相关的个税改革会有哪些进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增值税税率降至13%。制造业减税降费成效如何?未来还有哪些新期待?

  3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降成本减负担。2018年,增值税改革三项措施效应明显,5月份-12月份降低增值税税率减税2780.5亿元,其中,制造业减税规模排在首位,净减税1063.9亿元,占减税总额的38.3%;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减税89.2亿元;办理留抵退税1148.5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增值税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增值税税率降至9%,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减税降费的总额近2万亿元,比去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又增长了50%以上;单就减税而言,规模相当于今年预算安排的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10%以上。这么大的减税降费规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无论是近些年还是几十年来,都是空前的。

  “重点就是进一步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也将进一步减轻小微制造业的税收负担。”蔡自力表示,总体来看,这次更大规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蔡自力表示,税务部门作为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服务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结合点,具有连接两头关键作用,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确保减税降费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既要把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好,又要提前做好后续出台的增值税降率、社保费降费等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把政策文件、征管配套、系统优化、政策解读、培训辅导等工作抓实落细,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个税改革精准差异  工薪阶层获得感增强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三大税种之一,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个人所得税,不仅优化了税率架构,大幅拉大了中低档税率级距,涉及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给工薪阶层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据测算,个税改革后,月收入10000元的,一年可减税2875元;年收入15000元的,一年可减税7464元;月收入20000元的,一年可减税13968元。专家预计,月收入在1.5万至2万元之间的群体,税后收入将增长10%至11%。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发现,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消费预期,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一位在北京工作了3年的“北漂”马先生告诉记者,“个税改革精准触及民生’痛点’,让我明显感受到专项附加扣除的幅度很大、政府的执行力很强,我的收入也相应有所提升。同时,我觉得此次个税制定详实,涵盖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四类民生支出,也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领域,这些惠民举措,彰显了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的全面与深入。”

  “个税改革申报程序简单,不需要去税务局等地方进行操作,下载一个APP就可以申报,十分便民。”马先生说。

  一位在北京生活的张小姐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父母为了让我在北京过上安稳的日子,举全家之力在北京给我掏首付买了套房,其余的贷款,需要我每个月用工资来还。此次个税改革,我申报了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大大缓解了我的贷款压力。国家这种差异化、精准化的减税降费措施,让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小微企业税负将实质性下降  年内降准料还有1次或2次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备受监管部门重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接踵而至。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本轮稳增长的关键。”昨日,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在减税降费,尤其是重点强调了要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从规模上看,今年比2018年多出7000亿元。


  在沈建光看来,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结构性问题。由于“五险一金”缴纳基数存在上限,企业为不同税前工资水平员工付出的社保税负比例有所不同。目前,中国企业承担的社保税负过重,不只是由于费率过高造成,缴纳基数相对偏高是另一个主因。长期来看,减税降费如何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兼顾减轻企业负担和税负公平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于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各下调0.5个百分点的“两步走”降准已全面落地。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预计,今年降准空间还有1个百分点到2个百分点,将会释放1.5万亿元至3万亿元。具体来说,首先,在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需要流动性;二是由于2019年全年MLF到期量将高达4.9万亿元,需要提供流动性来对冲到期影响;三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今年降准还有一定空间,但较前几年相比小很多。也就是,降准空间是有的,但会小于市场预期。整体上看,还需要关注实体经济的需求程度。

  李赫称,要确保资金能够有效传导至小微企业,应提升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的热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实现风险定价,能够上浮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以弥补小微企业的高风险。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