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理办法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人类社会全面迈向信息时代的导航器。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成为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握趋势、面向未来,率先做强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市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深圳质量”的战略行动,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起点,新要求。为加快建成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名列国内前茅。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作为全球重要产业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10544亿元,占全国总规模的近七分之一,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业收入位列三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出,2010年产业规模约4870亿元,超过全国总规模的六分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倍增效应与日俱增。
更多企业成为业界翘楚。华为、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企业,腾讯占据我国互联网领域规模第一的位置,宇龙已成为国内高端智能手机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海思半导体产值居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首,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项目填补了华南地区空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日益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创新能力持续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截至2010年已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市级128家,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下一代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标准话语权明显增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
产业发展环境更为优越。信息基础设施先进,家庭宽带普及率69%,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98%,互联网普及率国内领先,率先开展新兴技术示范应用的条件良好。我市及周边地区信息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便捷,粤港澳合作互补优势独特,资本市场发达活跃,创新文化氛围浓厚,产业发展底蕴厚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率先出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得益彰。
(二)面临形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重大突破。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集成创新更加活跃,核心芯片集成度和处理能力呈指数增长,计算技术面临深刻变革,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和智能方向演进,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变革初现端倪,并将触发和引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带动各相关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愈益成为发展方式的转换器。软件即服务成为软件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网络应用横向发展、纵深推进,信息服务业比重日益提高,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有力推动了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的产业形态。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经济活动的时空限制得以突破,有效降低了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极大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化效应愈加明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越发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宽带信息网络作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优先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图争夺发展主导权,抢先确立国际竞争优势。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启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航程,国内众多省市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竞相开展战略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凸显,亟须培育和发展创新活跃、带动性强、渗透性广、基础作用显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市新时期使命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偏重、不均衡发展的惯性较大,创新提升、做大做强任重道远。负重前行,必须迎难而上,树雄心、立壮志,直面挑战、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部分领域早日跨入国际领跑方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走出一条人力资源素质高、自然资源消耗少、要素产出效益好的新路子,始终把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定为发展的战略基调,始终把筑牢基础、保持优势作为发展的主题曲,着重强化自主创新,着力提高应用水平,着实完善硬条件和软环境,紧抓主线,举纲张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实心化、形态高端化、发展加速化,为实践“深圳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创新为本。弘扬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精神,完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动摇,牢牢确立自主创新的中心地位。
——坚持应用拉升。紧紧依靠市场,挖掘应用潜力,拓展应用领域,培育新市场,自始至终把应用牵引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坚持科学布局。精心筹划,统筹考虑,坚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有所卓越,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完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加紧建设产业基地和集聚区,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筑基保优。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掌握更多自主可控的重大核心技术,加快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旗舰企业,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形成并保持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引领型的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新建150家以上国家级、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实施200个以上研发项目。
——产业集聚:布局建设5—10个优势明显、引领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形成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组织实施300个以上产业化项目。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达4家,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10家以上。
——网络建设: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接入。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光纤到户达到200万户,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TD-LTE商用起步,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建成适应下一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应用推广: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80%,电子商务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率先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重点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取得丰硕成果,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普及,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务规模国内领先,三网融合程度居全国前列,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成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创新能力。
大力加强高水平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争取国家在我市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新建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产学研资联盟的作用,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增强认证认可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打造国际知名的区域创新中心。
(二)促进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组织实施产业化工程,引进培育显著提升行业水平、有效带动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链高端延伸。完善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端服务业,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能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三)拓展应用领域。
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强化应用服务牵引,增强产品、网络、服务的垂直整合与融合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三网融合示范城市、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大力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在公共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支持LED等绿色照明产品运用推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向服务领域延伸,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领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服务业的网络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支持新兴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优化空间布局。
立足产业基础,引导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建设华为科技城新一代通信产业基地、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罗湖莲塘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着眼未来发展需求,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沙河创新走廊以及宝安、坪山等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加速器、孵化器,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力度,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空间受限难题。
(五)完善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人才、商务、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信用服务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四、重大工程
(一)下一代信息网络工程。
综合利用各类宽带技术,构筑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信息网络,为建设“智慧深圳”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实施“光纤到户”工程,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光纤宽带接入,加快光网络智能化改造。突破核心技术,制定安全可靠、平滑稳定的过渡方案,积极推进互联网向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提高TD-SCDMA等技术的3G网络覆盖范围和覆盖密度,优化网络组网及运营。统筹推进3G网络向TD-LTE的演进,建设深圳移动TD-LTE试验网,积极开展网络测试,力争“十二五”中后期开展试商用。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加强无线接入点站址的规划布局和频率分配管理,实现城市无线信号全面覆盖。积极培育和发展卫星通信产业,突破北斗卫星通信终端芯片技术,大力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微小卫星研制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到2015年,基本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安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枢纽。
专栏1 下一代信息网络
宽带接入专项:提升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无线接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能力。围绕光纤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等领域,组建5-8家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20-25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下一代互联网专项:组织IPv6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协同研发,实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商用示范及推广计划,开展重点网络改造、重点网站过渡和重点业务迁移。
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提升宽带移动通信核心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新能力。结合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组织实施TD-LTE试点示范。重点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关键技术,新建5-8家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实施20-25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光通信专项:围绕新型光通信器件、光传输核心芯片、骨干网传输设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0-25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动光通信专用器件与设备制造向高速、大容量、高密度集成方向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工程。
把握互联网应用发展方向,重点攻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关键技术,加快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流媒体、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原创能力。促进移动互联网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移动下载等领域开展规模应用,保持领先优势。积极探索商业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应用、新市场、新业态,促进新型业务研发和在线应用。到2015年,形成包括终端和设备制造、网络运营、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完善产业链。
专栏2 移动互联网
技术创新专项:提升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一代移动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创新能力。重点围绕移动互联网应用接口、智能终端感知技术、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标准研制,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提升整体应用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应用服务专项:组织实施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内容、移动搜索、移动办公和位置服务等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服务模式创新和业务拓展。
智能终端专项:围绕基带芯片、射频器件、数据库和操作系统、高灵敏度移动接收等关键领域,组建3-5家公共技术测试验证平台,组织实施20-25个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三)云计算工程。
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实施“鲲云工程”,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技术服务平台,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计算资源和海量存储的优势,围绕电子政务、社会民生、中小企业应用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应用。推动云计算标准化建设,支持云计算标准制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开展云计算系统支撑技术攻关,开发安全可控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能力突出、产业规模领先、应用领域广泛的国家南方云计算中心。
专栏3 云计算
技术创新专项:围绕云计算系统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安全技术、绿色技术等领域,建设20家以上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主研发相关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研发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应用示范专项:以IAAS、PAAS和SAAS等公有云服务为重点,在电子政务、交通物流、教育卫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领域实施20-25个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
(四)物联网工程。
积极参与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物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等标准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开展感知识别、智能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终端核心芯片、RFID读写器具、传感设备等关键产品和设备的产业化。建设物联网检测中心、国家OID注册中心深圳分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在交通、物流、安保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企业,扶持一批具有领先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到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发展领先、应用模式可持续、服务体系完善的物联网先导城市。
专栏4 物联网
标准化和技术攻关专项:积极推进物联网试验网等技术与标准验证环境建设,开展物联网标准技术的研制,重点支持垂直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围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技术、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领域,组织实施15-20个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产业化专项:围绕物联网终端核心芯片、传感设备、系统平台及中间件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20-30个产业化项目,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应用示范专项: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交通、物流、安保、电网、水务、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应用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
(五)三网融合工程。
以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网络统筹规划和建设改造,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整合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形成全市统一的有线广播电视网。提出三网融合信息安全标准方案,建立与服务范围、业务种类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全网新业务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指导,建立安全评估制度。重点突破三网融合关键领域技术,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推广,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采取“双认证、双计费”合作方式实现IPTV业务的试商用,打造应用服务、网络运营、产品制造互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到2015年,形成一批三网融合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切实惠及民生,成为业务领先、产业集聚、监管规范的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城市。
专栏5 三网融合
技术创新专项: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新能力。重点围绕IPTV、网络电视、数字版权加密保护等核心技术领域,新建5-10家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三网融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发展核心芯片、数字家庭网关等三网融合技术和产品。
业务融合专项:重点推进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以及电信运营商的IPTV业务和手机分发服务,取得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政策许可,建成符合“双认证、双计费”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面向多平台、多终端、多运营商的内容集成播出分发平台。推动IPTV、网络电视、视频网站、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开展智能家居、家庭商务、家庭金融等数字家庭业务,全面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向纵深发展。
(六)集成电路工程。
重点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环节,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适时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开展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加快推进宝龙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提升大尺寸和特色集成电路产品生产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封装,提升高密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水平。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配套产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IC设计为龙头、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支撑、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产品设计能力达到28nm。
专栏6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围绕移动互联、数字电视、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等核心领域,重点支持嵌入式CPU、射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大力发展面向便携式应用的芯片设计新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专项:加快建设12英寸芯片生产线,发展45/32nm生产工艺技术,提高芯片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增强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材料的自主开发和供给能力。
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专项:重点发展高密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芯片封装技术和SOC芯片、高速器件接口等测试技术。
(七)新型显示产业链工程。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不断提升华星光电高世代TFT-LCD面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重点提升TFT-LCD用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掩膜版、驱动IC、背光模组等关键原辅材料及设备的生产、检测、输运配套能力。大力推进3D显示、LTPS、投射式电容触摸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抢先布局OLED等新型显示制造产业,扩大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产能。攻克LED照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积极开展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引进、消化、吸收海外先进技术,支持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快建设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引进平板显示重大项目和领军企业。到2015年,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专栏7 新型显示
技术研发专项: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在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LED照明以及低功耗、高分辨率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5-10家创新平台,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化专项:围绕新一代数字显示和模组整机一体化技术,支持3D电视、触摸式平板电脑以及绿色环保显示产品等新型显示终端的研发生产,组织实施15-20个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重大项目培育专项:在OLED面板、TFT-LCD用偏光片、驱动IC、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检测设备以及功率型白光LED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八)新型元器件与专用设备工程。
面向信息网络升级和整机产品换代的需求,发展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技术,推动容阻感元件、机电元件、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升级换代,促进电子元器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提升新型元器件产业竞争力。加强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实施专用仪器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掌握智能仪表、专用测量仪器、仿真仪器等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仪器设备的保障能力。围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制造领域,推动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户的整合与协作,形成产用互动的良性研发机制,加速成套、成线设备的产业化。到2015年,新型元器件和专用仪器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专栏8 新型元器件和专用设备
新型元器件专项:以物联网、新一代宽带通信、新型视听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5-20个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元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专用仪器设备专项:在表面贴装设备、多线切割机、激光加工设备、通信测试仪器、净化设备、环境实验设备等重点领域,组建5-8家创新平台,实施15-20个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升专用仪器设备国产化能力。
(九)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程。
大力发展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社会价值、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软件。围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可信网络计算、多核并行计算、SOA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增强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活动的深度结合,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开展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生产管理、商务民生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升级。到2015年,软件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专栏9 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
基础软件专项:重点突破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基于SOA的中间件、实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加强可信计算、安全防护、安全检测与评估、认证与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础平台和网络平台。
工业应用软件专项:支持工业装备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设计软件、产品制造过程管理软件等关键工业软件的研发,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工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行业应用软件专项:面向金融、电信、物流和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实时金融交换与清算、电信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物流仿真与优化、电网监控与调度等行业解决方案。
新兴信息服务专项:围绕数据挖掘、智能搜索、数字内容处理与生成、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存储等技术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加快新兴网络信息服务业公益、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骨干企业构建新型信息服务运营平台,为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项目扶持计划、落实项目优惠政策等工作。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和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政策保障。
制定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在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培育壮大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国内外合作、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产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展融资渠道、开拓市场等方面予以扶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四)人才保障。
制定有利于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不断完善我市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人才。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加快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产业紧缺人才,逐步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撑体系。
(五)空间保障。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华为科技城新一代通信产业基地、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基地和集聚区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扩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土地供给,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地优先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度放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租、购创新型产业用房的条件,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空间。
(六)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制定行业规范性文件,规范网络信息的有序传播。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网络诚信体系。鼓励运营商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网络社会自治和自律机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加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技术研究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安全问题,加大对网络低俗内容的排查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信息网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