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近2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长40%以上
围绕“互联网+”,有哪些新兴业态正在崛起?传统产业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产业价值重塑?昨日举行的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上,与会嘉宾从协同制造、便捷交通、便民服务等多项应用案例,分析“互联网+”在我国如何具体落地。
传统产业“互联网+”可提升三成生产效率
“近20个中央部门出台‘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相关领域的‘互联网+’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孙伟表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氛围浓厚,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互联网+”政策文件。
“据统计,制造、服装企业通过研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研发周期可缩短三分之一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能耗降低30%。”孙伟表示,互联网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途径,比如工业云的出现,使得中小企业能获得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资源和服务。
从政务服务方面看,孙伟表示,目前全国在线运行的数据开放网站已达22个,其中5个省级、11个市级、6个区级网站。同时试点开展“一号一窗一网”服务改革,便民服务取得实效。
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近2万亿
孙伟分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新兴业态快速壮大,不断开拓新空间。其中,分享经济异军突起,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近2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增长40%以上,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O2O快速发展,创新了消费理念和方式,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1.5亿,同比增长31.8%,有效带动了消费和就业;同时,越来越多的线下传统行业嫁接互联网,特别是制造业、农业等,实现线上增长。
“分享经济的应用已经开始从服务业延展到制造业,比如通用汽车和美国第二大出租车企业联合打造智能自动驾驶汽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介绍了“互联网+”行动趋势,在他看来,分享经济的兴起重塑资源配置模式,在生活服务业领域方兴未艾,应用领域包括出行分享、物流配送服务、创意设计服务等;同时也正加速向生产领域融合渗透,比如生产设备、研发设备、生产模式和研发资源等的分享,航天科工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案例,它将社会化的制造资源与能力集成整合,满足大规模标准化订单需求。
滴滴出行首席技术官张博以“互联网+交通”为主题,介绍了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滴滴场景中的应用。他认为,未来理想的交通出行场景是:整个城市有一个智能交通大脑,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需求,需求发送出来后百分之百可以满足,并找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最佳路径。“这其中的关键有三项技术:一是交通大数据,目前滴滴每天新增80T的交通数据。第二是人工智能,比如基于供需预测进行运力调度。三是云计算的能力,滴滴目前每天处理2000万笔的交易。”
“互联网+”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
“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互联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客户观念”是核心观念,要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要让客户参与到制造生产的某些过程。
李培根描述了一个德国“工业4.0”的案例,德国某化工巨头生产高度“定制化”的洗发水和液体肥皂,车间里,每个塑料瓶依次在传送带上罐装、封盖、包装,每个产品的标签上都有芯片,记录了不同的数据,包括罐装什么颜色和成分的肥皂液,指令调配不同比例、不同包装方式等,“智能制造中,‘车间’是主战场,要体现高效、个性、服务、节能等特征。”
近年来,海尔在“互联工厂”上的探索,也正体现了客户中心、工厂定制等“互联网+”观点。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介绍,互联工厂的核心是“联用户”,先有用户才有产品,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实现产销合一。同时用户全流程深度参与,比如众创定制,生产、交付可视等。海尔目前已经在全国建成8个行业最领先的互联工厂样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50%,订单交付周期从21天缩短到7天。